全球加息潮渐进尾声,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钱变贵了,投资者该如何应变。
疫情期间,便宜钱曾席卷全球,加拿大人也亲身经历了从经济突然进入深度萧条,但却在便宜钱刺激下,资产价格大幅飘升,物价大幅反弹的V型反转。故事还没完,物价飘升被认为是不可容忍的,于是有了今年以来通过大幅加息来抑制通胀的神转折。虽然加息的目标是抑制通胀,但钱变贵了,势必引起资产的重新定价。标普500的价格回到了2年前,加拿大的房价回到了1年前。茫然的投资者在剧化的市场中突然迷失了方向。今年4月,加拿大有40亿金融资产被赎回并投入定期存款,6月份这个金额增加到了70亿。面对加息,人们正在大幅回撤投资。定期存款是现金的一种形式,严格地说并非是投资。从短期来讲,现金是最安全的,从长期看则是最危险的,因为货币贬值的趋势不可阻挡。利率飘升,钱变贵了,是一种困难,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只是人们一时被剧变吓得不知所措,同时也是因为一时无法找到投资目标。
举个简单的例子,加息周期伊始,今年1月20号,我在小范围和投资者们说,REITs,房产信托基金,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加息期间面值会下跌,那么现在到了加息尾声,这种资产的价格应该已经跌到了具有一定投资价值的时候,甚至应该已经出现价格反弹了。我本人没有投资这类资产,也没有跟踪价格走势,只是举一个最简单的,加息开始与加息即将结束时,投资者应该考虑的一个大方向,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投资,是为了平衡一生的收入,我认为把钱放入定期存款,无法达到这个目的。投资,是把现金转换成能够平衡一生收入的资产,在没有主动收入时,有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支持消费。把资产变回现金,是退出了投资,回到了投资的原点,除非放弃了平衡一生收入的努力,或已经年过70,没有必要再做任何平衡了。70岁以下的人,把钱存入定期存款,让自己的钱从此躺平,钱和人恐怕都很难安睡。
疫情后期,经济开始复苏时有一个说法非常流行,就是K型复苏。一部分行业开始复苏并比疫情前更兴旺,而另部分行业依然被疫情牢牢制约,还在走下坡路。人们形容这种状况是K的两条腿,一条往上走,一条往下走。据我观察,中产家庭的财富分化也非常像这个字母K,努力投资的家庭,资产一直向上走,放弃努力或不知道努力方向的家庭则会走下坡路。疫情期间我听到了一个主动往下走真实案例,家里的两口人都在医疗系统工作,出于恐惧,不仅都辞职了,还把自住房卖了。虽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也代表着疫情以来很多中产家庭在不同选择下的不同命运。努力向上的家庭,也有恐惧,也有焦虑,但没有停止向上走的脚步。人们总是脱口而出地抱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这个差距不是一天之内变大的,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日常投资决策累积的结果。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宁死不屈”;“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 这是同一个条件,用不同的逻辑推导出的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在哲学上被称为“二律背反”。同样是经历了疫情,有些家庭资产增长了40%,有些家庭则一滑到底。人生在世,字母K的一竖就自然有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是选择的结果,不是天生的。钱变贵了,你要投资还是退出投资,决定着退休后的生活,决定着财务安全。我们生活在二律背反的世界里,怎么做都合理,关键是自己选择一个向上的逻辑,还是向下的逻辑。在选择面前,每次都选择“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而是块大豆腐,从量变到了质变啊。

01 高利率会持续多久,该如何应对
去年我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中,狼最后是真的来了,而不是没来。现在还有人追问加息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因为被问麻了,已经没人关心答案了。狼已经来了,到底狼的体重是多少,还重要吗?怎么与狼共舞才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高利率的持续时间,最悲观的看法是利率再也回不到疫情期间了。我没有那么悲观。美联储和加拿大央行把隔夜利率降到0.25%,在过去13年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2009年4月,第二次是2020年3月,我认为再次降到这个水平的时间不会比11年更长。降息加印钱的药方,已被标准化地用在了金融危机,和疫情危机上,零利率作为危机的解药,看似适用于病因不同的任何一种危机。资本主义在美国领导下,正在成功地从一次危机走向下一次危机,每次危机之后,美国反正是更强大了,美元反正是更霸权了,降息和印钞这副药,不能停。我对资本主义从一次次危机中走出来的能力毫不怀疑,但对于币值购买力的长期稳定性充满悲观。
2023年,甚至2024年,我们有可能在目前的利率水平上渡过,再远就不好说了。投机者,一直在找价格短期内即将或已经上涨的资产,他们只关心价格,不关心价值,在所有资产价格万马齐暗的寂静时刻,很多投机者把钱放在了定期存款里,就等着一听到某个消息就猛扑上去了,这种“抓机”的难度比较大,并不适合普通工薪阶层。因此,中产家庭如果为了平衡一生的收入,打算做投资的话,不要盲目跟风地效仿机会主义者去买GIC。投资者,需要时刻都面对平衡一生收入的工作,无论利率高低。这是一个闲置资金较多,人们急于乱投资的时候,所有投资陷阱就是给急于看到回报的投机者量身定做的。我相信大多数中产家庭并不是急于退休,无论逮哪儿薅一把就跑的投资心态,还是希望找到靠谱的投资建议,能够做个价值投资者,为平衡一生的收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高利率,会推动很多资产重新定价,一些资产的价格会因为钱变贵了,而格外具有投资价值。高利率导致借款成本升高,压力测试利率也提高,很多有投资价值的房产,正在向此时此刻有借款能力的家庭张开双臂。大多伦多地区的房价现在回到了去年同期,但比疫情前还是高出了40%以上。自住房债务少,收入较高的家庭依然有很多加按的机会从现有房产中套现,作为首付,低价购入更多房产。上周,一位客户买了一个北约克地标建筑的CONDO 单元,每尺价格900元,而附近正在预售的一个楼花,位置明显更差,售价每尺1400元。很多人认为房价还能跌,因为利率可能还会涨,但利率上涨也会带来借款能力下降,今天能买得起的单元,房价下降之后,不一定能买得起,这理儿,“再等等”一族今年已经领教过了吧。新房楼花市场今年陷入了严重低迷,因为建筑业是利率敏感性行业,开发商现在开盘需要计算的融资成本会非常高,预售价格让市场难以接受,楼花投机明显收益低、且风险高。过去3年我对楼花的看法今年已经兑现了,2019年以来预售的楼花价格太不靠谱,买家不仅损失了买二手房的机会成本,还实实在在地遇到了交割时市价低于买价的重创,楼花转让者正在同一个炒房梦里互相踩踏。明年,由于建筑商求生欲太强,可能有提前交房的楼盘,所以踩踏会更严重。有实力的长期投资者,可以入场收割了。
高利率下,金融资产价格也会被大规模重置。金融资产投资,我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用国债的EFT收益率与GIC的利率比较一下,因为是折价买入,前者除了债券收益率还有资本利得收入,且资本利得收益的税率是利息收入税率的一半,所以GIC税后收益的机会成本应该是国债ETF的税后收益。债券市场是否能从此翻绿,不一定,但下跌空间极度缩小了。最近BMO给私人银行客户的一封信中把债券市场称为“义警”,既,如果哪位政客冒犯了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基本上也就能当44天首相吧。因此,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暴雷的可能性不高,值得大家认真研究。我发现90%以上的华人家庭没有长期信任和依赖的理财顾问,所以大家经常在微信群里互相传递定期存款的相关信息。这种局面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要了解理财顾问行业,务必要看一个视频 Financial Advisors: Hidden camera Investigation (CBC Marketplace),虽然是8年前的视频,但理财顾问行业的现状和8年前一样,没变过。大家参照视频中披露的问题,用排除法去找自己的理财顾问即可。找到你自己信任的理财顾问,让其按照你的情况比较债券投资与定期存款的投资回报率,并选择具体的债券或债券指数。如果一时找不到理财顾问,想要自助投资,就认真研读一本书《共同基金常识》,是约翰博格写的,我请天机书店进了一批现货纸质书,可以邮购或去书店直接买。今年,我觉得欠博格一份先锋指数基金,于是就下场了,SO FAR,我和博格都好心有好报。

02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木屑
社交媒体是负面新闻,负面解读,负面情绪,网络人身攻击的重灾区,每当有重大社会变化时,这种暗流就格外汹涌。去年上半年盛传特鲁多出重手打击房地产;下半年盛传银行监管当局出重手打压房地产,王老师哭晕在厕所了;今年上半年的热闹程度达到了顶峰,房价要下跌30%,再不逃顶就得逃命了;触发利率会触发多套房投资者疯狂抛售房产;银行会拍卖大量房产,房价能降到疫情之前;房子晚买6个月差出了一笔首付;诚心诚意、掏心掏肺、不挟任何私货的裸建大家,不要把杠杆加满…。这些滑稽表演,需要当作反面教材来看。社交媒体是一面镜子,专门反射弱势文化。电视剧《天道》里的刘冰,叶晓明,冯世杰就是弱势文化的代表人物,希望借助某种外力爬出井口,但到了井沿发现外面有风险啊,于是就退回原地,坐井说天阔去了;骨子里就是强势文化的人物是丁元英和芮小丹,唯一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布衣逆袭的是肖亚文。
弱势文化所创造的等、靠、要、躲等追求共同富裕的良心之作,有一大票弱势文化的接收者进行着积极而不知疲倦的接力传播,期望不坚定的中产家庭能停止向上攀登的脚步,甚至也想让房价开倒车回来接上自己,实际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该上不上去车的还是上不去。一些匿名的弱势文化作品创造者,依然孜孜不倦地搜集和整理着房价大跌的证据,但观众却已经提前退场了。要想看更多的此类作品,可以去约克论坛翻阅2018年的讨论,因为今年出现在小红书上的作品,基本上是2018年约克论坛上言论的盗版重印。这些作品的内容无非就是:房价下跌了,地产投资致富的时代结束了;这个时候买房就是接盘侠;这个时候劝人买房的人都没良心;再等等不香吗?房价是炒房客推高了,看到这些人死翘翘,太高兴了;不要买房,让房价再跌30%。很显然,这些不露脸的faceless匿名者制造出的观点,非常受同类人的欢迎,虽然同类只占加拿大华人的15%,但因为相互鼓励,所以这些作品被广泛传播,其实只是极少数人的多次自言自语而已。最新的加拿大人口统计数字表明,加拿大人平均房屋自有率是66.5%,华裔的房屋占有率85%,占比最高,只有15%的家庭是租房住的。
署名的弱势文化作品,大多出自半生不熟的,或新入行的从业者之手。这些人只知道像木屑一样碎片且无逻辑的信息,因缺乏生活常识和实战经验,只能写些没有逻辑关系,但又自信满满的良心之作。木屑作品的最大问题是,像投资这样的重要话题,无知的良心建议,与处心积虑的陷阱效果一样,都会让投资者的本金有去无回。那些试图把木屑堆积成一棵树的作者们,为了展示自己是有良心和赤诚的,在社交媒体上吐血建议“我把房子卖了,又买了100万人寿保单。”看到这样的软文宣传,我的第一反应是,作者“吐血”的画面感跃然纸上,但“无脑”二字也力透纸背。“高利率时代,买楼花最安全,我买了一个。”同一地点,楼花价格比二手房价格高50%,这种示范的带动效果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尚未杀敌,已自损800。
对于旁观者来说,我总结了一下弱势文化作品的几个特点:1.强势文化盛行的时候,例如,大家都在抢着买房子的时候,这些作品的作者非常压抑,发挥不出水平,到了2018年,2022年房价退坡的好年景,弱势文化作品广受欢迎;2.良心,是弱势文化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实在给不出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反复强调这是个有良心的作者写的,完全不提这也是无脑作者写的,避重就轻;3.署名的木屑文章作者,目的昭昭,就是吸引机会主义者,或比自己更无知,更没有生活经验的人成为自己的客户。
木屑,没有任何价值,搜集再多也不当一块木板用。木屑很受欢迎了,因为易于传播,而且看似是从栋梁身上不小心抖落下来的渣渣。意见和知识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被意见,尤其是被木屑似的意见左右了投资方向的中产家庭,一定是与财富聚少离多。现代人的一个苦恼是,奋斗一生也可能摆脱不了财务焦虑。古代人,通过劳动可以自给自足,还有闲暇参与公众生活,而现代人大多远离公众生活,因为家庭财务安全始终是个解决不了的问题。现代人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很快会被消耗掉,或被货币贬值吞噬掉,所以现代人与财务安全还差一个财富积累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投资是人生的最后一份工作。社交媒体上的木屑式碎片建议和观点,对投资没有任何用处,只能当作反面教材,中产家庭在创造价值和财富累积方面,还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4 价值创造与财富累积
人类对财富的渴求古已有之,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速成的办法,这说明获取财富和家庭财务安全并不容易。每个家庭首先要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在社会分工中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连基本的身存都没有保障。要获得长效的保障,除了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持续地与他人进行财物交换之外,还需要做财富积累,以备失业和退休之用。创造价值与积累财富需要做的工作不一样,需要的技能也不一样。我们上学、工作都是在培养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而积累财富则需要自学成才,如果幸运也可以向身边人学习。
一位建筑工人,他为建一栋大厦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创造,获得了应有的报酬,这些收入如果仅够自己消费则无法积累财富,如果还有盈余可以买入开发商的股票,分享资本带来的回报,因为这栋大厦的价值是由建筑工人,设计师,以及开发商的资本共同创造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价值比重越来越小,资本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大。如果一个企业里的工人大部分已被机器人取代,则该企业创造出的价值中,劳动价值的比例少的可怜,因为机器人是资本的代表。建筑工人要想让自己的价值贡献可持续,不仅仅要不断学习技能,保持自己健康,还需要不断把劳动所得的收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至于是投资到股票上,还是贷款买投资房,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把劳动所得积累起来,通过投资,买入可以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我的客户中,有很多IT工作者,其实他们就是现代社会中代码世界里的建筑工人,代码写的漂亮,就能获得一份漂亮的劳动所得。这份所得用于消费的部分是为了维持能够继续写下去,但要是想在不会写或不能写的时候也能维持生计,就需要把劳动所得的结余进行投资,买入在未来有现金流的资产。注意,是未来有现金流,不一定是现在。
买入什么资产能平衡一生的创造力,平衡一生的收入,平衡一生的消费,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的内容,肯定与怎么写代码无关。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地考察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实践投资。如果一个家庭偏好流动性强的资产,则需要了解债券和股票的本质,以及债市和股市的规律,考察债券和股票发行者的可持续获利能力。偏好投资回报率高,流动性有限的资产,则可能更关注房地产,考察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和人口流入情况,房贷政策,租金水平,以及房地产市场动态等。当懒得学,学不会的时候,有人就会希望通过委托专业人士代理自己的后半生投资,但识别好的投资顾问也需要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学习和实践,成本比较低,但学习曲线比较长,委托他人投资看似很快,但遇人不淑可能会损失本金,甚至是毁掉后半生的财务安全。

很多中产家庭希望委托金融业从业人员代理自己的财富积累工作。有这种想法,要归功于金融业长期不懈的自我吹嘘。金融业的贡献始终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很多国家在90年代之后才把金融业纳入生产性行业,此前被认为是非生产性的中介行业。金融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宣传,把自己最终打造成了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行业。其自圆其说的理由就是,金融业可以帮助公众萃取和累积财富。例如,帮助建筑工人把劳动剩余所得转成资本和资产,从而分享资本可以分得的收益。从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业萃取财富的能力的确不容小觑,《贼巢》里描述了垃圾债之王迈克尔米尔肯是如何帮助A企业发行垃圾债,收购B企业,合并后的AB企业再拆分为C,D,E,F出售,还清垃圾债,并获利的财富萃取故事。但故事的结局很耐人寻味,参与其中的人几乎都成了罪犯,所以这部报告文学的名字是《贼巢》。一些天才金融工作者通过金融手段萃取财富的能力极强,但自己拿走了获利的95%。米尔肯就是位代表,他赚了多少钱至今没人知道,他犯事儿之后,本人被罚款6亿,判处10年监禁,他不仅照单全付了,现在出狱后还成立了的米尔肯学院,可见其能力之强。当然,现在从事财富萃取的金融机构受到了严格的监管,所以萃取工作也不容易了。在加拿大,大的金融机构被税局盯上了,特鲁多政府对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从去年开始征收额外的所得税,公开与这些机构的股东争利。而金融机构代理萃取财富的效果,如盲人摸象,不同的投资者体验不一样,亏的赚的人都有。相反,采取自学成才,投资房地产的投资者,成功概率却远大于失败的概率。
资本萃取财富的能力,我们生活的加拿大的华人有目共睹。看得见的手也一直盯着这只肥羊,一有机会就薅羊毛。秋季的财政预算案中,又被下手了,特鲁多宣布对股票回购征税,再次大规模与股东争利。当一家企业账面现金丰厚,又无法通过分红派发给股东时,管理层会选择股票回购的方式,buy out一批股东,即,用账面上的现金买回市面上的股票,从而提高每股分红比例。回购通常发生在,企业目前运营情况良好,账面现金很多,但预期会有经济衰退,蚕食股东利益的时候,为保护股东利益,通过把账面现金返还股东的方式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格雷厄姆在1932年时就主张企业为了股东利益,在面临经营前景不明,但当下收益良好的情况下回购股票。这种主张一直以来受到了巴菲特的加持。拜登和特鲁多不这么想,他们要薅这些企业的羊毛,补贴瘦羊,让不会萃取财富的人群也收益。全世界都在为共同富裕做努力,中产家庭更不能躺平,萃取财富的工作不能停,哪怕有形之手也来争利,比比看谁手快,看谁薅得多呗。

结语:
钱变贵了,有形之手一直在与股民争利,金融企业没有像自己标榜得那样能够代理我们萃取财富,弱势文化作品甚嚣尘上,那又怎么样?依然有人坚定地沿着字母K的上肢向山上走。中产家庭的财富不是靠机会就能积累起来的,是一边付着重税,一边购入优质资产积累起来的。优质资产就是未来能带来现金流的资产。 “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自油工具,只有金钱会向穷人开放,而权力将永远不会。”——哈耶克。积累财富吧,其他通往自油的路更难走。

利奥斯特劳斯曾批评现代社会的人们化约了人性,降低了视野,矮化了人生目标。他的指责没错,因为我们把生命大量消耗在了实现财务安全上,无暇看得更高更远。在一个信用货币的世界里,货币价值被如此操纵,大起大落,怎能不让人为财务安全担忧呢?也许有了财务安全感之后,能看到诗和远方?谁知道呢。施特劳斯对现代人的另一个批评也很尖锐,他认为,人们目标虽然降低了,但实现目标的态度却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急躁了。他说的没错,现代人欠慢慢积累,慢慢变富一个机会。巴菲特也如是说,人们不愿慢慢变富,没有积累的耐心,甚至没有耐心去发现正在发生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机会。
二手房与新房价格相差50%,市场已经为投资者指明了方向,买入二手房。看得见的手在房地产市场里薅的是新房的羊毛,所以只要不去碰新房,投资者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安全边界。劳动力市场,在拼命加息的环境下依然火热,一方面说明新移民还没能完全填补婴儿潮一代人的退休所腾出的职位空缺,另一方面说明生活成本太高,能躺平的人越来越少。通胀会慢慢消退,但住房成本的上升,以及就业市场持续火热,会拖慢通胀消退的时间。通胀不退,利率就会一直保持高位。等利率降了再投资的看法不靠谱。如果不是70岁以上,用定期存款逃避投资的做法,最后会付出巨大代价,GIC只是高仿的投资,不具备平衡一生收入的基本功能。
除了房价在高利率环境中被重置之外,很多金融资产定价也在被重置,因为我对金融资产知之甚少,希望读者在生活中早遇良人,在金融资产投资中也能有所建树。总之,高利率不仅仅是挑战,更是机会。
有着强者文化的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相信有救世主,只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简单来说就是实现自己的不平庸,不接受平等。追求不平等,是强者文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更早、更大幅的超越同辈人,实现财务安全的人,有着强者文化的属性。2600年前,柏拉图就设想过共同富裕的理想国,至今没有建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性中对不平等的追求和渴望。人类属于社会性动物,社会引力是一种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发自内心的动力。资本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来源于给追求不平等的人创造了足够的空间,允许有追求的人,善用资本的人,与其他人越来越不平等,而且没有上限。布衣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天天都有逆袭的机会。肖亚文对刘冰的蔑视,对丁元英的追随,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完美地实现了布衣逆袭,这不是偶然,而是天道,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从未放弃上进的心。创作强势文化作品,传播强势文化,就能遇到强者,这是我移民加拿大以来,最大的体会和收获。